標籤

立法會 (297) 明報 (175) 蘋果 (170) 東方 (162) 醫療 (135) 醫委會 (86) 立法會選舉 (83) 信報 (82) 星島 (80) 醫管局 (71) 文匯 (62) 經濟 (60) 香港01 (49) 成報 (47) 大公 (35) AM730 (28) 醫護人手 (26) 晴報 (22) 教育 (20) 足球 (20) 港台 (19) 頭條 (19) SCMP (18) 都市 (18) Now (15) TVB (14) 特首 (12) Standard (11) 商報 (11) 議事規則 (11) 中聯辦 (10) 施政報告 (10) 商台 (9) 自願醫保 (8) 政府 (7) 流感 (7) 立場 (7) 醫學生 (7) 高鐵 (7) 新城 (6) 852 (4) 大紀元 (4) ATV (3) 新浪 (3) 獨媒 (3) 眾新聞 (3) 醫保 (3) DBC (2) RTHK (2) 巴士 (2) 東周刊 (2) 輕新聞 (2) 選委會 (2) 香港仔 (2) HKFP (1) Yahoo (1) etnet (1) 中時 (1) 壹週 (1) 太陽 (1) 工時 (1) 教協 (1) 環保 (1) 端傳媒 (1) 經濟一週 (1) 謎米 (1)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蘋果) 3,000億發展公院 伊院拆卸再起

Link

【2018-19財政預算案 對應公院爆煲】
【本報訊】公立醫院服務瀕臨爆煲,政府決定加快公院發展步伐。財政預算案宣佈預留3,000億元作第二個公立醫院10年發展藍圖,包括於2025年後、當伊利沙伯醫院服務搬往啟德醫院,於伊院現址連同鄰近京士柏用地興建一座新醫院,至於伊院日後去向為何,未有定數。有伊院資深醫生感到驚訝,但承認把伊院推倒重來「可能係主流趨勢」。

記者:于健民
未來一年政府用於公共醫療的開支為712億元,增幅達11.3%,佔整體開支比例17.5%。另外又預留3,000億元作第二個公立醫院10年發展藍圖,即2026年至2035年的公立醫院發展綱領,包括瑪嘉烈醫院及屯門醫院重建工程、北大嶼山醫院擴建項目,以及在伊利沙伯醫院的京士柏山用地建新醫院,總共可加3,000至4,000張病床。
位於佐敦的伊利沙伯醫院於1963年啟用,有50多年歷史,有逾1,800張病床,堪稱當年亞洲規模最大醫院,至今仍然是本港最大公立醫院。伊院一直是油尖旺區的核心醫院,亦是主力接收大型急症個案的醫院。醫院依斜坡而建,背靠京士柏道,院內十多座大樓分佈較為散落。

未有時間表 未定性質

隨着啟德醫院2024年啟用,伊院的服務將逐步搬往啟德醫院。至於伊院之後的用途一直有不同討論,如重建為大型日間手術中心,因為鄰近的廣華醫院重建後會擴大急症室服務,但局方及醫管局一直用重建來形容未來伊院的工程,直至昨日公佈的財政預算案,才公佈會在「京士柏山用地(伊利沙伯醫院現址)興建一座新醫院」。消息指,興建新醫院的構思尚屬初步階段,暫時未有時間表,新醫院的性質為何亦未有定案。
若伊院改建,伊利沙伯醫院之名能否保留一直是醫學界熱話,不少醫生都希望能保留。有伊院資深醫生對消息表示驚訝,認為內部只知悉伊院用地會繼續用作醫療用途,惟一直未有討論原址興建新醫院。惟該醫生認為,伊院不少大樓已陳舊,假如真的拆卸重建,「都可能係主流趨勢」;亦有醫生認為伊院是地區的一個象徵,如果拆卸就少了一重歷史意義。

兩教學醫院增加設施

消息人士又表示,未來會陸續進行衞生署診所翻新工程。而因應醫科生學額增加,政府亦會預留金額予威爾斯親王醫院及瑪麗醫院兩間教學醫院改善或增加設施。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包括他在內的多個病人組織代表一直要求當局認真審視加快重建醫院的步伐。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則認為,醫院發展只是硬件建設,如何規劃人手及資源配合新發展亦十分重要。他又稱,情感上希望伊院的名稱、文化能夠保留,「即使最後保唔住個名,都應該要有充份理由」。

我有嘢講

醫學界議員陳沛然:「政府理財短視,長期忽略醫療軟硬件配套,今次只係亡羊補牢措施。自願醫保計劃,每人每年最多只有8,000蚊稅務扣減,鼓勵市民購買醫保嘅效果令人質疑。」